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会造成铺张浪费,与乡村文明建设目标背道而驰。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破立并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进程。
我市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各项任务有效落实的基础上,深化村民自治,针对各种陋习,依据“一村一策”原则,制定村规民约,合理划定红白事消费标准和办事规模,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充分酝酿讨论、表决通过。截至目前,全市811个行政村中有686个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566个行政村成立了“四会”。预计到2019年底,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将形成健全完善的“一约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
在具体开展工作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纪检部门制定了红白事报告制度,要求党员干部做到事前报备、事后报告、上交礼单,带头倡树文明健康的习俗风尚;组织部门督促基层组织建立完善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去年以来,全市深入开展“红色理论轻骑兵”“做志愿表率·为党旗增辉”“我们一起奔小康”“聚力点亮微心愿”等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党员引领示范效应,带动广大农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以良好党风政风促进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此外,依托文明村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等工作,我市把移风易俗纳入测评体系,实现了移风易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各级有关部门坚持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孝老爱亲”“长寿之星”等选树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全市累计评选出各类先进典型达1.9万余人次,使农民群众的荣誉感显著提升。
依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各级有关部门从多方面入手,以新风良俗取代陈规陋习——在元旦、春节、清明等农民工集中返乡时间和定亲、婚嫁、祭祀活动比较集中的重点时段,策划开展“快乐星期天”等孝老爱亲、文明祭祀、集体婚礼活动,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文明节俭之风;同时,加强对婚介、婚庆、民间红娘等服务从业者的管理,规范流程和标准,实现了“一碗烩菜两个馍,无席无酒一份汤”的良好局面;整治殡葬用品市场、落实丧葬补贴政策,积极推进殡葬改革;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涉黄、涉赌、涉毒违法犯罪在农村蔓延势头。
经过近半年的建设,我市53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开展各类实践活动2028场次,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成为兼具思想政治引领、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提供惠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
发布时间:2020-07-24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