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5载书写美好年华 宋清珍,女,1962年生,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顺河小学教师。从教35年来,她把学生看得重于一切,母亲身患癌症,丈夫有心脑血管病,儿子不幸得了脑积水……有太多的家人需要她照顾。但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不耽误学生的一节课,即使再忙再累,她也会抽出时间为学生补习。被评为浚县“最美乡村教师”。
二、为公谋利赢民心 卢青海,男,1971年生,浚县卫贤镇卢含珠村党支部副书记。担任村干部以来,他处处为群众着想,为村民办实事,积极协调资金改善群众生活环境。2008年以来,在村里经费非常欠缺的情况下,他先后自费出资近20万元为群众打井、修路、绿化和安装路灯、监控以及翻修支部办公用房等,并成立村“好事协会”,及时对做好事人员进行奖励,对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帮扶,受到了全体村民的高度赞扬。
三、捐髓救人的好男儿 李艳奎,男,1988年生,淇县庙口乡二中教师。2014年,他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今年3月,他与一名身患白血病的9岁男孩配型成功。为了打消家人的顾虑,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向家人讲解捐献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并取得家人的支持,捐献了196毫升造血干细胞。他用实际行动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孩子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也挽救了一个家庭。
四、危难关头伸援手 李翔伟,男,1984年生,鹤壁市监狱办公室科员。5月24日,在兴鹤大街与九州路交叉口站岗的女交警,如往常一样在岗上指挥交通。由于当天温度高,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女交警突然晕倒在执勤岗台上。危难关头,正在路口等红灯的他立刻赶过去,将交警抱到车上,迅速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在医生检查无大碍,输上液体后,他便悄然离开了。当记者多方打听找到他时,他说“这件事微不足道,不管是谁遇见都会伸出援手。”
五、不离不弃照顾植物人丈夫 冯玉平,女,1967年生,淇滨区鹤翔西区居民。2009年丈夫遭遇车祸,昏迷不醒,经抢救后成为了植物人。为了专心照顾丈夫,她把小儿子寄养在亲戚家。第二次手术后丈夫醒了,但不能动,也失忆了,她把丈夫接回了家。两次手术使她欠下很多外债,为了省钱,她经常去菜市场捡菜叶维计生活。经过6年多的精心照顾,丈夫现在已经可以推着轮椅走路,吃饭也不用喂,她说:“再苦再难,我都会撑下去,他活着,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六、坚守27年看护测控点 张承孝,男,1964年生,山城区中石林村村民。1988年10月河南省测绘局委托时任村支书的他管护这个测绘点并颁发了委托保管证书。他接受任务以来,不忘使命,定期去测绘点检查,发现有人在勘察地下资源、修路测量、农民开荒拉土,他都会说这是国家的测绘点,我们都得保护。遇到下大雨,雨一停他就拿着工具踩着泥泞上岗检查,生怕雨水冲坏测绘点。一晃27年过去了,他笑着说:“这是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得无怨无悔的去完成。如果哪一天,我真的走不动了,我的子孙会接着认真地完成这项任务。”
七、奉献余热唱好戏 马志,男,1935年生,山城区颐天年老年公寓居民。1997年市豫剧团退休的他自费购置音响设备,成立了“寒花香”艺术演唱团,只要不是刮大风、下大雨,他每周日上午都会带领演唱团的成员到枫岭公园义演,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道德修养,还陶冶了情操。演唱团至今已演出约600场,观众人数达到了11万余人次。
八、用爱让瘫痪的妻子重生 贾宝山,男,1942年生,山城区无线电专用设备厂退休工人。1993年妻子患病卧床不起,他就提前办理退休在家照顾妻子,做饭喂饭、穿衣洗衣、推拿按摩等悉心照料,22年从无怨言。在他的悉心照顾下,妻子又重新站了起来,老两口的眼睛里都闪烁着爱的泪光。
九、为山区孩子带来欢乐 牛文玉,男,1972年生,山城区同力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