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6岁少年撑起家中一片天 朱振发,男,1998年9月生,浚县黎阳街道办事处双庙村人。2014年,父亲不慎从房顶摔落导致颈椎骨折卧床不起,为了让住院的父亲能够继续得到治疗,他毅然辍学种菜,每天装车800斤白菜,到集市上进行贩卖。在他看来,无论有多苦有多累,只要能为这个家减轻一点负担,父亲的病能够好起来,就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二、一诺千金四十载照料孤寡老人 韩学明,男,1955年4月出生,浚县屯子镇老关嘴村村民。村里现有一位叫常花的94岁老人,21岁开始守寡,膝下无子,唯一个女儿也远嫁他乡,自己孤零零地生活。韩学明把常花老人接到家里和自己居住,即使结婚后也与妻子“约法三章”,一起照料老人。多年来,他把老人当亲奶奶一样,为老人做饭、买衣服,对老人嘘寒问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
三、用行动坚守着忠孝 宋清珍,女,1962年2月生,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顺河小学教师。从教35年来,她把学生看得重于一切,母亲身患癌症,丈夫有心脑血管病,儿子不幸得了脑积水……有太多的家人需要她照顾。但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不耽误学生的一节课,即使再忙再累,她也会抽出时间为学生补习。被评为浚县“最美乡村教师”。
四、无私奉献的乡村好医生 郭小春,男,1964年1月生,淇县高村镇万古村人。他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所默默倾注了29年的精力和心血,为村民及时除疾祛病,排忧解难。小李庄74岁老人,患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10年里他坚持定期去给老人体检、送药。5年前,万古村一位孕妇突发急病,晕倒在家,他像亲人一样出钱出力,陪同去辉县医专进行积极治疗。他的爱心赢得了村民的高度赞扬。
五、捐髓救人的好男儿 李艳奎,男,1988年8月生,淇县庙口乡二中教师。2014年,他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今年3月,他与一名身患白血病的9岁男孩配型成功。为了打消家人的顾虑,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向家人讲解捐献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并取得家人的支持,捐献了196毫升造血干细胞。他用实际行动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孩子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也挽救了一个家庭。
六、31年不离不弃照顾患病丈夫 王东莲,女,1955年12月出生,山城区长风中路街道办事处东一巷社区居民。1984年10月,丈夫回家路上遭遇车祸,脑部受伤导致昏迷不醒。3个月后,丈夫睁开了眼,但不能言行。当时除了照顾丈夫,她还要照看4岁的儿子。别人都劝她趁着年轻改嫁,她却说:“为了孩子,为了家,我受再多的累也情愿。”至今,对丈夫31年不离不弃的照顾,王东莲用柔弱肩膀扛起一个完整的家。
七、为山区孩子带来欢乐 牛文玉,男,1972年9月生,河南省同力水泥有限公司职工。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不辞辛苦带领志愿者到黄洞乡、石林镇等偏远贫困山区,给孩子放映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科普类等电影200余场;他经常带领爱心人士为生活困难人员捐款捐物2000多件,坚持资助上不起学的学生100多人次,工资并不高的他出资就达1万多元。他给山区的孩子带去了关爱和温暖,深受学校和家长的欢迎。
八、21年用扫帚“谱写”人生 宋素英,女,1970年9月生,山城区环卫处工人。她每天早上不到4时就起床,当我们还沉睡在梦中时,她已经打扫完一条街道。就这样一干就是21年,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每天都坚持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她出色的工作换来的城市的洁净卫生,赢得了社会和身边同事们的高度赞誉。
九、为困难家庭撑起一片天 鲍梅香,女,1952年5月生,鹤山区鹤壁集镇西杨邑村人。近年来,丈夫不幸离世,女婿身患股骨头坏死。2014年,相依为命的儿子又患上癌症,今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