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和士兵的忠诚坚守 宋晓辉,男,1994年1月生,浚县王庄镇东王庄集村东街村村民(现为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战士)。2015年年底,宋晓辉作为一名中国维和战士到南苏丹执行任务。今年7月10日,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一辆轮式步战车被炮弹击中,袭击事件发生时,宋晓辉被突如其来的爆炸冲击波震晕击倒在地。醒来后,他不顾生命危险,帮助战友救助伤员,并协助医疗救护组将战友送入医院,他用行动彰显了一名中国士兵的果敢。
二、传播红色记忆的耄耋老人 柴全富,男,1936年6月生,中共党员,浚县卫生局退休干部。该同志退休以后,经常深入到十几个省的红色旅游区搜集整理素材,共分为五一、七一、八一、抗日战争等十大类,光他搜集的资料就装了满满十几箱。2016年春天,已经82岁高龄的柴全富老人开始着手建设“红色记忆展”,8月1日,他自费出资举办的“红色记忆展”亮相浚县文化艺术中心。内容图文并茂,涵盖了中国历史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题材,受到了观展者的一致好评。
三、四入火场护群众 张同飞,男,1982年7月生,中共党员,浚县小河镇小河村村民(现役士官、空军某部四级军士长)。2016年7月19日上午,探亲在家的张同飞发现邻居家失火,面对随时可能爆炸的煤气罐,他迅速疏散群众,只身冲入火场,四进四出,救人搬物,将火灾的损害降低到最小,受到村民的一致称赞。他用行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情”的含义。
四、11年如一日照顾偏瘫丈夫 杨海霞,女,1969年9月生,浚县新镇镇东郭村村民。2005年12月,杨海霞的丈夫突发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她为爱坚守,11年来对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抚养两个年幼的子女,打理家里的3亩多地。谈起这么多年的操劳,杨海霞总会说:“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只为孩子能有一个完整的家。”
五、用瘦弱双肩挑起生活重担 王凤娥,女,1963年3月生,淇县西岗镇三角屯村村民。1999年7月,王凤娥丈夫在建筑工地上摔伤造成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服侍上有年岁已大的公婆和丈夫。2014年10月,耿清然又查出得了尿毒症,更是雪上加霜,丈夫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无效后于2016年9月去世。她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谱写了一曲生活的壮歌。
六、困难压不跨的女汉子 杨芃,女,1977年1月生,中共党员,市交通运输执法局职工。2003年夏天,杨芃的爱人在一次车祸中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原本一身是病的婆婆在那年冬天也住进了医院。为了照顾生病中的婆婆,她带着年幼的儿子,每天来回一个小时穿行于医院和家庭两头。然而祸不单行,她的儿子又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从那时开始,杨芃白天上班,晚上在家帮儿子进行家庭式训练。之后,杨芃经人介绍又一次成了新家,并把以前的婆婆接到家里一块儿生活。13年来,这个困难重重的家,不但没垮掉,反而日子越过越好。
七、柔弱女子用坚强撑起一个家 姬用香,女,1947年4月生,淇滨区军民花园一区居民。1997年的6月,姬用香的丈夫突然病倒了,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最终因脑干严重损伤瘫痪在床。从此,姬用香每天给丈夫翻身、按摩、喂饭,自己基本没有睡过囫囵觉。同时,她一边照顾丈夫,一边还得照看儿女的学习和成长,艰难的日子让这个越发坚强的女人挺了过来。现在儿女已经成家立业,丈夫也从未生过疮,受到邻居的一致赞扬。
八、志愿服务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尹玉红,女,1966年9月生,中共党员,淇滨区和谐社区幸福里小区居民。2008年退休后,她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每年义工时间评比,总是名列前茅。2015年12月,她去山城区办事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