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来,她以个人的微薄之力汇聚社会爱心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坚守一颗传递爱的初心,弘扬一份和谐社会的正能量……”这是近日在人民网-河南频道上报道的我市徐艳玲关爱留守儿童文章中的一段话,也是徐艳玲13年来坚持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动写照。
13年来,她与其他爱心志愿者共发起爱心援助活动200余次,捐赠物资价值30多万元。他们还发动社会力量,成立了21个留守儿童“幸福书屋”,并为山区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图书6万余册,受益留守儿童达7000余人次。12月1日,记者采访了我市众多留守儿童口中的“爱心妈妈”徐艳玲。
与公益慈善事业结缘皆因多看那一眼
徐艳玲在鹤壁迎宾馆工作,记者刚见到她时,她正在埋头工作。其间,她的电话偶尔会响起,原来是“守望幸福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的志愿者要和她商议将要进行的爱心助学活动的相关事宜。记者发现,徐艳玲工作起来很是认真,不苟言笑,但只要一提到留守儿童,她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我这个人心比较软,只要一看到那些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就会心疼。”徐艳玲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初衷。2006年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徐艳玲受朋友相邀到市福利院参加献爱心活动,也正是那次活动,让徐艳玲决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那里的孩子可能很少出去,也很少和陌生人接触。我刚进去时,一些孩子在看到我后高兴得大喊大叫,而有些孩子在看到我后则赶快低下头。”徐艳玲说,孩子们的表现一下子就击中了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既心疼那些孩子,又庆幸自己有机会走近他们。
在那次活动中,徐艳玲给福利院的孩子们洗脸梳头、穿新衣服、剪指甲、讲故事,还带他们做游戏……“活动结束后,在我要走出大门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那些孩子,发现那些孩子一直在后面跟着我,他们的眼中全是不舍和期待。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我还要再来!”徐艳玲感慨,孩子们的眼神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她要为这些孩子多做些什么。从那儿以后,徐艳玲便经常到福利院、敬老院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孩子们买些食物和新衣服、陪老人们聊聊天儿。同时,孩子和老人们的笑声也给了她无限动力。
在关注公益慈善事业的同时,徐艳玲和其他爱心志愿者还经常到农村或偏远山区开展爱心活动,而这也让她接触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常年和老人一起生活,他们也很少进城,像蛋糕、火龙果等城里孩子司空见惯的东西,他们却感到很稀奇,这种差距让我们心里特别难受。”徐艳玲回忆,正是这种经历让她和其他志愿者们决定更应该为这些留守儿童做些什么。2016年,她联合两位爱心志愿者成立了“守望幸福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
关爱留守儿童,重在细心,正是由于细心,徐艳玲和众多爱心志愿者发起了多项爱心活动。“孩子们正在长身体,可我们发现有些留守儿童个子偏矮。”就这样,徐艳玲发起了“爱心牛奶”活动,她积极寻找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为山区留守儿童送牛奶,保证每个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袋牛奶。几年来,徐艳玲他们共为留守儿童送去1000余箱牛奶,还经常联系医院为留守儿童们进行体检。
“书籍是进步的阶梯,可留守儿童的课外书太少了。”就这样,徐艳玲他们又经过多方奔波为山区留守儿童成立了“幸福书屋”,截至目前,徐艳玲他们已经募集图书6万余册,并成立了21个山区“幸福书屋”。另外,每年冬季,徐艳玲他们还会为留守儿童送去“爱心温暖包”,以解决他们过冬衣物不足的问题,其间,他们共为400多名留守儿童送去了“爱心温暖包”。联系具有爱心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师为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开设“艺术第二课堂”……这些爱心之举让不少孩子称徐艳玲为爱心妈妈”。
“做慈善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也可以润物无声,把爱心融入生活点滴。而持之以恒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