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他在山路上寂寞前行;
30年,他走过的邮路达70多万公里,可环绕地球18圈;
30年,他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个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他就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鹤壁市分公司鹤山投递班邮递员郭军喜。
山区群众口中的“绿衣使者”
4月30日8时,郭军喜在鹤山投递班工作间熟练地整理着邮件。用他的话说,给邮件“排排队”,后期派送时会更省时。一个半小时后,已满头大汗的郭军喜把要派送的邮件放入摩托车上的邮递包,出发去姬家山乡,记者驱车随他一同前往。
姬家山乡位于鹤壁西北部山区。山里的风很凉,一场雨过后,山间透着绿,弯弯曲曲的山道上难见行人。身穿“中国邮政”工作服、骑着摩托车的郭军喜在山道间穿行。20分钟后,他来到这条邮路上的第一站土门村。“今儿来得挺早,歇会儿吧!”土门村负责收发邮件的郑铁梅给郭军喜打招呼。郭军喜笑着递过去报纸:“不能停啊,邮件还没送完。”郭军喜骑着摩托车再次出发,由于隧道塌方,他不得不绕行10公里,半小时后才到达第二站施家沟村。“师傅,我往山里走,给指个路?”一男子骑摩托车停车问路。郭军喜指路后说:“这山路哪些地方有急弯,哪些地方有上下坡,都在我心里嘞。”
由于山区岔路多、弯道多,记者几次险些跟丢郭军喜。入山的郭军喜非常熟悉路况,他按照事先规划好的线路,有条不紊地送着邮件。他只在递邮件时作短暂停留,大多时间都骑着摩托车穿行在连绵的山路间。
送完最后一站高洞沟村的邮件后,已是13时左右。简单吃饭后,郭军喜又回到鹤山投递班分拣下午要派送的邮件。当天,他需要投递300多份报纸、80多个EMS、40多个快递包裹及30多封平邮信件。郭军喜每个月工作近30天,每天户外工作时间超过9个小时,服务29个行政村、27家工厂,日均奔走60多公里,其中一半是崎岖山路。一辆摩托车和绿色的邮包,让郭军喜成为山区群众口中的“绿衣使者”。
一封信一颗心真诚服务每一位用户
山外,几乎很少有人认识郭军喜;山里,几乎没有人郭军喜不认识。“有老郭送信送报,我们放心。他不会误事,也不会少送!”说起郭军喜,熟知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2000年的时候,郭军喜到鹤壁集乡东头村给李小生送邮件,“村民说村里有5个李小生,问我找哪个?”郭军喜说,他一户一户找,打听了两天,跑了七八趟终于找到了收件人。有时收信人一栏写的是小名”,他就挨家挨户打听谁的“大名”叫啥、“小名”叫啥,直到把邮件送到为止。遇到腿脚不便的,无论多偏远,他都想方设法给用户送到家。遇到不识字的,他还会帮忙读信。
2010年冬天的一个下雪天,看着分拣好的邮件,郭军喜一咬牙,迎着刺骨寒风开始上山。由于雪天路滑,下坡时郭军喜连人带车摔了下去,躺在地上半个多小时才缓过劲儿来。好不容易爬起来的他,骑上摩托车顶着寒风咬牙继续前行。当村民拿到邮件迎他进屋暖和时,郭军喜说,路途中的种种艰辛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对于一个邮递员来说,最头疼的事是投递“死信”。2017年,有一封来自广州某公安局,收件人为鹿楼乡元泉村某某家属收”的信件,郭军喜拿着信件进村打听,村民说信上的人外出打工多年,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就连收件人的家人也搬走了。按照规定,郭军喜完全可以将信件退回,可郭军喜担心误事,他灵机一动,找到村卫生所的医生帮忙。因为村卫生所对村里的新生儿有登记,他最终联系上了收件人的亲戚。郭军喜说:“收到信,那家人才知道失联多年的孩子的消息,我永远忘不了他们感谢的眼神。”
“‘一封信一颗心’,是我们邮政人始终不变的服务精神和理念,也是这样的理念,要求我们更用心地为每一位用户服务。”郭军喜说。
30年邮政路骑坏5辆自行车3辆摩托车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偏远山区,人们了解外面信息的渠道还是通过报刊以及书信往来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