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滨区清华园社区清华园小区居民李建国是一名党员,还是一名退役军人。小区居民,不管和他认识不认识,只要找他帮忙,他都尽力去帮。“他调解了不少邻里间的矛盾,社区居民都称他是‘爱管闲事’的老党员。”5月13日,清华园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陈翔说。
成长于军人家庭, 受熏陶参军入伍
李建国从小成长在军人家庭。“1952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入伍,随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李建国说,他的父亲李克勤参军后,他的叔叔次年也报名参军入朝抗美、保家卫国,成长在这样的家庭让他感到非常光荣。
严谨细致、雷厉风行、助人为乐、勇于担当……父辈在军中养成的优良品格和习惯,李建国都继承了下来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这让他受益匪浅。
“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多次立功,他很珍惜这些荣誉。”李建国说,这也是他崇拜父亲的原因。
除了他的父亲和叔叔,他的母亲也影响着他。
李建国小时候,母亲在居委会工作负责双拥。那时,因为军属多忙不过来,他的母亲就给李建国兄弟4人分任务,每人包一户军属,帮他们担水、拉煤土和煤、去粮店买面。李建国负责帮助一户姓靳的军属。
“咱为啥要给靳牛哥他们家干活儿啊?”李建国问。
“你靳牛哥当兵保家卫国,他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帮他干家务活儿,让他在部队安心服役。”李建国的母亲说,“将来你要是当兵,我们家也会有人照顾,党和政府也会帮助我们的。”
从那时起,“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理念就深深刻在了年龄尚小的李建国心中。同时,李建国一家人照顾这几户军属,一照顾就是20多年。
正是出于对军人的崇敬和对部队生活的向往,1975年,从鹤壁新山村农场下乡回来的李建国,放弃了进城就业的机会,义无反顾地穿上了军装,进入了部队的大熔炉。
就在他入伍临行前,母亲说:你穿上了军装,不能光样子好看,还得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本领、敢作敢为的男子汉。你到部队后,一定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
参加对越自卫 反击战,在战火中历练成长
1978年,越南开始在中越边境挑起武装冲突,并派遣武装人员越界侵扰,打伤边民,推倒界碑。
197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李建国所在部队开始对侵犯我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反击作战。
战争打响了,眼看着负伤的战友被一个个从战壕里抬回来,李建国向党组织递交了请战书和入党申请书。虽然李建国只是驾驶员,不操枪弄炮,但哪个战位上人员不够他就主动顶上去,挖战壕、卸炮弹、修工事样样都干。
李建国回忆,战争打响之后,他负责驾驶牵引车。部队两次转移阵地,为了减少伤亡,采取夜间避灯驾驶的方法,由他一人驾车拖着火炮,在敌人的工事旁边沿着河道开车转移。“转移阵地时,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会遭到炮轰。”李建国说。
为战壕里的战友送饭和弹药同样非常危险。战壕里的战友可以依靠工事隐蔽起来,后方的战友更是不容易暴露目标,而李建国不怕枪林弹雨,主动承担输送弹药和送饭任务,帮军工队和炊事员把弹药、饭菜等给养送到战壕里,让战友们及时得到给养补充。
1979年3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部队奉命撤退。当李建国看到父老乡亲手举标语、花束、花环,高喊“迎接亲人解放军归来”的热烈场面,他说:“当时就一个感受,值了!”
退伍不褪色, 他成了社区“爱管 闲事”的人
1981年退伍后,李建国被分配到市公安局煤炭分局刑警队,在任期间执行我市一项特殊任务负伤后退养,日子平稳、平淡,但不平凡。
退养后,李建国本应在家颐养天年,却被邻居们称为“爱管闲事”的人。学生放学的时候,是人员进入小区的高峰期,门岗总是只开小门,机动车道的栏杆却未升起。为了在高峰期方便居民进出,李建国主动找到门岗,让他在高峰期时把机动车道的栏杆升起。
4年前,一名业主和物业管理者因业主拔掉了一棵树产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