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场上奋勇作战的英雄。退役时,本可挑选工作的他不挑不拣,服从组织安排,到我市监狱做了一名狱警。几十年来,他恪尽职守、默默无闻,很少提及曾经立下的战功,更没有以此提过要求。
“战争很残酷,牺牲就在分秒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已是万幸。”近日,柳修权向记者讲述参战往事时说,经历过硝烟与战火,会更加懂得和平的可贵;目睹了流血与牺牲,会更加明白国强才能民安。他希望年轻一代的战士继承先烈遗志,守好祖国疆土,无愧绿色军装。
让他记忆深刻的,除了战友,还有战场上的风
柳修权是安阳市滑县人。1976年,19岁的他到四川省阆中市入伍参军。
“1978年年底,我们部队接到命令,向云南省开进。”柳修权回忆,在云南省个旧市的大山里,他们操练了一个月。那年大年三十早上,他们坐车前往中越边境线。
“1979年2月16日晚上,我们连队的战士坐皮划艇渡过红河,任务是阻击撤退的越南军队。2月17日早上,战争打响。”柳修权说,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地听到震耳欲聋的炮火声。战士们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神情,他至今难以忘怀。在一处山坡上,一名侦察兵中弹牺牲。柳修权至今记得那名侦察兵名叫张泽中,刚入伍不久。
那是他第一次目睹战友牺牲。弥漫的硝烟让他们来不及悲痛,又继续投入到战斗中。
张泽中烈士的遗体被运回国后,暂时停放在一家橡胶厂的仓库。“运送遗体的路上,我清晰地记得,从战场方向吹来的风,满是硝烟味、腐臭味;从反方向吹来的风,是清新的。我深刻地意识到军人的职责有多神圣,国家强大有多重要。”柳修权说,橡胶厂仓库内摆满烈士遗体的场景,让他刻骨铭心。
为抢占一处高地,他冒死击毙敌方两名机枪手
1979年2月17日至19日,柳修权所在的连队在阻击地点驻扎了三天两夜。因为是轻装简行,大家都没带任何食物,穿得也很单薄。2月19日晚,他们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与后勤保障部队接头后,才吃到了压缩饼干和米粥。
1979年2月21日晚,柳修权和战友去越南的一处高地支援其他连队,沿途的战壕中,满是鲜血和子弹壳。2月23日早上,大规模战斗再次打响。
“那天早上雾很大。我们穿越一条公路时,走在最前面的班长徐永章的左大腿动脉被击穿,因失血过多牺牲。”柳修权说到这些,紧握的双手忍不住开始颤抖。在这次战斗中,我方伤亡惨重。有人腿被炸断、有人手被炸断、有人中弹牺牲……
1979年2月24日早上,柳修权他们连队再次接到命令,进攻另一处高地。这是越南甘塘市外的最后一处高地,攻下后,甘塘市再无保护屏障。
“那处高地下面的草很密,有一米多高,我们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对方火力很猛,排长王伦自、新接替的班长张国福都牺牲了。”柳修权说,他先是被炸伤了背部和臀部。为了争取时间,没有包扎伤口就又向前冲锋。子弹又打穿了他的左臂,手榴弹炸伤了他的头部、胸部。尽管如此,强大的悲痛感让他推开了为他包扎伤口的机枪手尹中平,匍匐着爬向敌人的火力点。在击毙了敌方两名机枪手后,因流血过多昏迷过去。 “和牺牲的战友比起来,能活着已是万幸”
柳修权醒来时,已在国内的一家医院养伤,此时战争也已结束。得知消息后,柳修权号啕大哭。不是因为自己负伤,而是为那些牺牲的战友。
柳修权辗转了四家医院、治疗了58天后,才出院回到部队。他所在连队被誉为“尖刀连”,全连的战斗事迹被多家权威媒体相继报道。在柳修权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原第十三军政治部于1979年8月编著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英雄谱》,详细记录了柳修权所在连队以及柳修权和其他荣获“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战友的英勇作战事迹。
“你看,这些照片中胸戴红花的,都是九死一生回来的人;这些未戴红花的,都牺牲在了战场上。”柳修权翻着这本英雄谱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