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政策真是好,
政府送来好领导。
大公无私为人民,
真是我们贴心人。
干部群众轮流干,
酷暑寒冬不下线。
旅游开发四条线,
条条道路绕山转。
…… ……
干上三五年,
看看我们未来的大石岩!
这是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村群众口口相传的一首打油诗。群众交口称赞的这位“好领导”,名叫徐光。
两年零八个月前,已在省城退休的他,本该颐养天年,却听从家乡召唤,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成了一名驻村干部。
【回村】
“我是一个党员,也是一个山里人,到哪里都不能忘根、忘本。只有为群众
办点事,生活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快看,那个老头儿是不是迷路了?”2016年的秋天,看到一位老人在大石岩村西边的蜘蛛山上摸索前行,在山上放羊的王二孩立即招呼同伴过去。眼前的这个老人肩挎着一个水壶,身背一兜馒头,一手拽住丛生的荆棘,一手拄着拐杖,衣衫全部湿透,膝盖、裤脚处被荆棘挂破,沾着斑斑血迹。
用创可贴简单处理伤口后,这个老人继续往大山深处前行。
王二孩和同伴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大石岩村新来的第一书记徐光。为找出一条适合开发的旅游线路,这已是徐光上任一周内第三次登上蜘蛛山了。
深藏南太行的大石岩村,位于淇县县城西南16公里处。在这里出生的徐光,16岁走出大山,光荣参军。肯钻研、爱学习、能吃苦的他受到部队领导的好评。28年戎马生涯,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班长、排长直至师装备技术部部长,凭借过硬的本领5次荣立三等功。
上世纪90年代,脱下军装的徐光转业到地方,先后任省质监局稽查总队总队长、新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等职。其间,他办结各类案件800多起,捣毁制假窝点200多个,查办了毒大米、黑心棉、假农药等一批大案、要案,被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国质量技术监督打假联合行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3年徐光光荣退休,在省城过着含饴弄孙的生活。
2016年,淇县启动“头雁回归创业”计划,邀请部分淇县籍在外人士回村任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作为乡亲们眼中从大石岩村走出的“最大的官儿”,徐光很快便接到了邀请。
一开始,他没有多想——
毕竟,已离开农村50年了,农村现状、农民所想、农民所盼,真的不很清楚。
毕竟,多年积劳成疾,心脏放了4个支架,身体条件也不允许。
但面对县、街道办干部的执着邀请,徐光挨不过,答应:先回村看看,再说。
2016年10月15日,徐光回到了大石岩村。站在校舍已成危房的村办小学前,放眼四望,村民的房子破败不堪,河沟被淤泥沙石堵塞,远处的13个山头、自己儿时放羊的地方杂草丛生乱石遍布,满目荒凉。
相比全国很多农村包括周边村庄的快速发展,大石岩似乎还在沉睡之中。
徐光心里一阵难受,他转身对陪同的县、街道办干部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在这里静一静。”
“当时,突然有一种感觉,说不上来,五味杂陈,就想仔细看看这个从小到大生活了十几年的小山村。”徐光回忆,那天下起了雨,他在雨中漫步了一个多小时,村委会、学校、卫生室、偏僻小路……他把村里的角角落落走了个遍。
一阵眉头紧锁,一番思想斗争,一股子军人不服输的劲儿慢慢涌上心头。最终,家乡的深切呼唤、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让他下定决心:留下来!
得知徐光要回村的消息,家里人顿时炸开了锅。
一向言听计从的女儿坚决不同意:“你咋去干那苦差事,一点都不考虑自己的身体了?”最疼爱的小孙女抱着他的双腿不撒手,相濡以沫的妻子甚至撂下一句话:“去哪儿都可以,就是不能回村里!”
一向无条件支持徐光的老战友马文栓也问他:“有清福不享,你咋想的?”
擅长做思想工作的徐光,只好“哄”着他们:我就是挂个名,争取些项目,不是天天在村里,隔三岔五就能回来。
“尽管家人都不同意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