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归档 > 红旗插上十三山 敢教穷村换新颜———老兵徐光的扶贫战役

红旗插上十三山 敢教穷村换新颜———老兵徐光的扶贫战役

50年前,太行深处的小山村走出了一个兵,怀揣忠诚与使命,在军营中发光发热;2016年,这个老兵回到山村,带着责任和重托,将红旗插上荒山山头,修通了旅游道路,让村民数十年来第一次有了集体收入……这个兵,是徐光,一个退伍退休不褪色的老兵。带领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的乡亲们脱贫致富,是他面对的一场重大战役。

“村里部分路灯还没安装,近期要全部安装到位。”

“到群洞峡景点的部分路段需要拓宽,今年春天要全部拓宽。”

…… ……

1月24日上午,大石岩村,一场会议正在进行。该村党支部书记徐光正和村“两委”干部研究村里的具体工作。

“徐书记可是个好人,啥事儿都替老百姓着想。俺村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多亏了他!”说起徐光,村民申青海的话充满感激。

脱贫是大石岩村村民深深的期盼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

古人吟咏太行山的诗句道出了大山的雄奇险峻。而大山的险,也让山村居民的生活变得艰难。

大石岩村就是一个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村子。

朝歌寨、暴马寨、蜘蛛山等13个山头将大石岩村环抱其中。相传因地势险要,殷纣王帝辛逃出朝歌城后便在此练兵屯守。

大石岩村贫困,全村420多户1300多人,曾有贫困户273户902人,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村子里年轻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出去就不愿意回来。”村民申东林回忆起村子过去的状况,感慨地说。

贫困,已成为大石岩村村民最大的敌人。大家急需一个带头人,带领大家打赢这场脱贫战役。

摘下“大盖帽”,换上“破草帽”,退休干部当上“村官”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想找到一个脱贫攻坚的带头人并不容易。特别是对大石岩村这样一个穷村、山区村、空心村、软弱涣散村,谁愿意来?

淇县“头雁回归创业”计划把目标锁定在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徐光身上。

1969年,16岁的徐光离开大石岩村参军,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副师级干部,转业后先后在省质监局、新乡市质监局担任重要职务。这样一名退休干部,能甘心放弃在城市安逸的退休生活,回到大石岩村吗?

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能不能干、能不能干好,都很难说。”徐光说,当时自己也犹豫过。

徐光的迟疑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家乡的深切呼唤,军队磨炼的忠诚品格,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让他下定决心。

“一方面,这里是生我养我的老家,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另一方面,党和部队教育我这么多年,我不能眼看着我们村贫困落后,我还能为村里干一些事,也必须干一些事。”徐光说。

2016年10月19日,徐光被任命为大石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消息不胫而走。山村沸腾了。有村民欣喜而风趣地对徐光说,你这是“戴了一辈子‘大盖帽’,换来一顶破草帽”。

凝党心、聚民心、鼓斗志,把村党支部建成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

虽然大石岩村是徐光出生的地方,可回到村里看到的情况还是让他吓了一跳。

“当时觉得村里还不如50年前我离开时,那时起码人多,现在年轻人和孩子们都走了,看着很荒凉。”徐光说,他原以为村里最缺的是钱,有了钱,村庄的建设就没问题了。回来后他发现,村里落后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最重的“病”在心里,精神散了,自然也就没干劲儿了。

28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学会以军队的方式处理问题、攻克难关。为带领村民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制定了“敌情”侦察、战斗动员、重点突破等策略。

“侦察”,就是了解村情民意。为熟悉村里的情况,他的足迹遍及村里的沟沟坎坎;为听到群众心声,他到大石岩村8个自然村420多户群众家里走访。“动员”就是凝聚人心。为提起大家的干劲儿,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
往一处使,他召集村里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家长、老退休教师、老军人、老骨干,组成“七老”

|<< << < 1 2 > >> >>|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