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归档 > 山城区鹿楼乡鹿楼村李秋民为村民义务唱戏15年

山城区鹿楼乡鹿楼村李秋民为村民义务唱戏15年

他是一名豫剧演员,从小受父亲影响学戏曲,16岁进入专业戏曲学校学习,22岁因豫剧和妻子结缘,25岁凭借演唱豫剧《七品芝麻官》选段成为一期梨园春》擂主,33岁拜豫剧名家小牛得草为师……

他就是山城区鹿楼乡鹿楼村的李秋民。李秋民除了跟团演出,从2002年开始,还坚持在村里义务演出。他用精彩的表演给村民带来了欢乐。

从小耳濡目染入梨园

李秋民家是戏曲之家,他父亲李孟东、弟弟李军、妻子周爱花都是豫剧演员。

“可以说,秋民是在剧团长大的。他8岁时,因为剧团演出一个剧目缺少小演员,所以我就给秋民穿上了比他大一圈的戏服,画了个大花脸,拉着他就上了台。”李孟东说,这小子在台上的表演让我眼前一亮。”就这样,李秋民开始和豫剧结缘,走上了戏曲之路。

少不更事的李秋民刚开始只是被豫剧通俗易懂的唱词、高亢明亮的唱腔所吸引,后来跟专业老师学戏曲吃了不少苦。戏曲这一行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从站姿、走台到拿大顶、下腰,唱戏所需的五功四法都得练扎实。李秋民用了17年的时间才真正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

拜豫剧名家小牛得草为师

1993年,李秋民进入了当时的鹤煤集团豫剧团,开始跟着剧团演出。当时,剧团的条件不太好,演出也基本在乡下。“夏天,演员要里三层、外三层地穿戏装,一场戏下来,常常汗流浃背;冬天,演员不能多穿御寒的衣服,经常被冻得直打哆嗦,还要坚持演出。练功时经常练到浑身疼,但只要一上台,我就什么都忘了。”李秋民说,“这些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

李秋民是从演衙役开始的,翻几个跟头,挥一挥大旗,即使没有一句唱词,也很享受在台上的感觉。“记得第一次在台上开口唱戏,演的是《对花枪》选段中的配角史大奈,一共4句唱词。下台后,我手心都是汗,双腿发抖。”李秋民说。

2001年,25岁的李秋民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报名参加了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并凭借《七品芝麻官》选段获得了当期的擂主。“之后我对豫剧中的丑角情有独钟,在33岁时有幸成为豫剧名家小牛得草的徒弟。”李秋民说,“本来以为丑角比较好演,拜师后我才认识到,没有好身段、好嗓子,就演不好丑角。丑角嘴皮子上要有真功夫,脸上要有丰富的表情。”

为村民义务唱戏15年

鹿楼村一年有3个庙会,中秋节、重阳节,村里还有唱大戏的习俗。李秋民拿了《梨园春》的擂主后,成了村里的名人,经常受邀参加村里的演出。

“秋民就算跟着剧团演出,在接到我们的邀请后,也会挤时间给大家唱一段。”村民李文兵说,“我经常组织村里的戏迷文化广场活动,每次都会得到秋民的支持。这么多年来,秋民给俺们带来了不少欢乐。由于他在戏曲圈内有不少好友,每次演出还会带来其他演员。”

从2002年到现在,李秋民已经为村民义务演出15年了,每年都会演出七八场。说起这些,李秋民说:“只要大家喜欢听,我就会唱下去。让村民在家门口听上咱唱的豫剧是我的心愿。”

李秋民对豫剧也有自己的理解。豫剧从唱腔到表演,样样有讲究。“许多豫剧大师塑造了令人难忘的舞台形象,这也是我追求的。”李秋民说,“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豫剧,让豫剧文化传承下去。”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