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归档 > 我市新世纪艺术团团长董克春 18年来义务演出近400场

我市新世纪艺术团团长董克春 18年来义务演出近400场

“咚咚咚……”4月8日,在新世纪广场北侧,新世纪艺术团团长董克春娴熟地打着鼓,铿锵有力,节奏分明。今年64岁的董克春住在淇滨区兰苑社区。既热爱戏曲又热心公益的他,2000年至今已义务演出近400场。当日,他在新世纪广场参加周末“欢乐鹤壁、欢乐淇滨”戏曲文艺演出活动。

能同时演奏5种乐器,18年来义务演出近400场

董克春从小爱好戏曲,还曾凭着一副好嗓子反串过旦角。

1986年,董克春编导的戏曲小品《断亲》拿到省级奖项,之后又被拍成电视剧,在河南卫视播出。

2000年,董克春开始组织戏曲爱好者在新世纪广场义务演出。为使演出效果更好,他自掏腰包前后购买了4套音响设备。团队中的演员不仅没有报酬,还要自掏腰包买道具、服装等。“我不能像正规剧团一样给演员发工资,只能用公益的力量感染人、留住人。”董克春说。

此后,每年5月到10月,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在新世纪广场、附近社区等处义演。这一演就是18年,近400场。团队中的成员都是戏迷,大家因戏相识、相知,又因为经常在新世纪广场演出,所以他们起名新世纪艺术团。

2016年,董克春退休后开始进一步练习乐器,主攻打击乐。现在,他能在演奏时做到“一打五”,即一个人同时演奏5种乐器——大锣、小锣、镲、吊镲、梆子。

当别人问董克春是为了什么才坚持下来时,他说:“一方面想给广大戏迷朋友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另一方面是想让居民通过观看我们的演出,陶冶情操,提升文明素养。”

“老董不仅戏唱得好,人也特别好。”艺术团成员程宜海说,每逢演出,他总是和大家一起搬音响,布置演出场地。他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谁家有了事他都是跑前跑后张罗。快板儿、三句半、河南坠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戏曲是一种非常有韵味的传统艺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戏迷朋友的文化需求。”董克春说。

“竹板打,响连天,十九大精神天下传。过去靠党站起来,如今靠党富起来,今后靠党强起来,我们牢牢记心怀。幸福不忘共产党,永跟党走心不变。”采访中,董克春说了一段新创作的快板儿。

“这段快板儿是我用了3天时间创作出来的。”董克春说,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意义重大,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所以让群众了解十九大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好十九大精神呢?十九大召开期间,董克春每天都在家收听收看相关内容,仔细推敲,将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内容记下来,再结合快板儿的押韵句式,最后创作出了共计690字的《咱把十九大精神来宣传》。

不仅如此,他紧跟时代潮流,先后创作了三句半《议案促改防腐败》、河南坠子《劝人莫学齐扒皮》、快板儿《反腐倡廉树清风》、小品《懒汉脱贫》等18部作品。

“老百姓的素质形象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利用自己擅长的戏曲,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用老百姓的话讲出来,让群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了解社会发展方向,增强文明意识,培养文明习惯。”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董克春表示,只要他的身体允许,他会将义务演出活动一直进行下去。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