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锅盔的味道吗?你有多久没拜月了?”请跟随记者,一起来感受我市的中秋节传统习俗。
吃锅盔
“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月饼,就把馍做成圆月的样子,四周圆圆的,中间鼓鼓的,又像倒扣的锅,所以就叫锅盔。”9月1日,浚县小河镇50岁的杨玉凤正在家里做锅盔。
只见杨玉凤拽一个发酵好的面团儿在手里转成窝窝头的形状,舀一勺红糖放到窝窝里,把口捏住后放到面板上,双手按面团周围,直到面团成圆形,且中间鼓起来,然后用碗底在中间按上一个大圈,用芦苇梗在周围按上小圈,撒上芝麻,一个锅盔就做好了。
“用碗底是传统的做法,现在有人用花型模具像麦穗、月季等和字形模具像农、禄、福等按在锅盔上,这样锅盔也越来越精致。”杨玉凤边做边说。
不一会儿,她已经做好了十几个锅盔,然后开始上锅蒸。
杨玉凤说,虽说现在有钱了,但每到中秋节,她还是要蒸几锅锅盔,这样才有中秋节的味道。
拜月
在浚县,除了吃锅盔,还有拜月的民俗。
“中秋节是秋收最忙的时候,但不管多忙,我们这儿八月十五晚上都要拜月。”家在浚县浚州办事处七股路村的陈红霞说。
“那晚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院里摆上桌子,放上月饼、锅盔、水果、白酒等供品,家中老人焚香点烛,朝着月亮升起的地方进行祭拜,在祭拜过程中,老人口中念念有词,说上一通有关‘月婆婆’庇佑家庭团圆安康、幸福吉祥的好话。”陈红霞说。
回娘家
八月十六,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一天。
“那会儿回娘家要送月饼、苹果、烧鸡,早几天就准备好放在大竹篮里,再盖上一块花毛巾。”浚县50多岁的张保兰说,等到八月十六那天,县里的街上车水马龙,到处是挎着大竹篮回娘家的妇女。
“见到父母,满肚子话想对他们说,父母也是不停地问长问短。”张保兰说,那天全家聚到一起吃饭聊天,感觉特别温馨。
“现在我的闺女也长大嫁人了,大竹篮也下岗了,换成了送礼盒,但不管送啥,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父母都高兴。”张保兰说。
挂灯笼
“在儿时的记忆里,中秋之夜,有钱的人家门口和公园里都挂着各种样式的灯笼,孩子们打着灯笼追逐嬉闹,情侣们提着灯笼依偎赏月。”家住山城区的韩伟说。
“我已经好多年没有玩过灯笼了,昔日一起提着灯笼玩耍的小伙伴也各奔东西了。”韩伟说,前两天在街上看到有人卖灯笼,他就买了两个,准备在中秋节晚上叫上好友好好回味一番。